登山物语:梅里山难的“罗生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面具文化 郭净电子书 登山物语:梅里山难的“罗生门”

登山物语:梅里山难的“罗生门”

2024-06-28 03: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登山物语:梅里山难的“罗生门” 陶胡昀

书名:《登山物语》 作者:郭净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991年,在滇藏交界处的卡瓦格博雪山,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国与日本的“梅里山难”,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名队员殒命冰峰,山难真相至今扑朔迷离。本书作者郭净自1998年起持续关注山难事件,在《登山物语》之中,他倾听、记录了“登山者”“山民”“冰川本身”“登山爱好者”“遇难者家属”等的声音。

走出书斋 走进雪山

作者郭净在硕士阶段攻读东南亚历史,这与他后来参与的田野调查关系并不密切,但他经常旁听民族学课程,并开始对昆明周边的苗族村寨做田野调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面具研究的热潮之下,郭净来到西藏这个“中国面具表演颇多的地方”进行寺院调查,深度接触了藏文化。1995年,攻读民族史博士的郭净来到德钦,卡瓦格博雪山下的村落对他而言“太有意思了”,自此,他与这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中国“独立DV运动”早期的参与者之一,郭净也在1995年前后开始参与独立纪录片的拍摄。1998年5月,他带着数字摄像机来到卡瓦格博山脚下,跟着村民到处转、到处拍。过程中,村民们最常向他提到的便是“登山”事件。

同年8月,郭净跟随明永村村长大扎西及自发来此寻找“梅里山难”遇难者遗体的日本登山队员小林尚礼爬上冰川,找到了3具遗体。这次经历,让郭净获得了对"梅里山难"的感性认识,萌生出深入调查这次山难的念想。

郭净在卡瓦格博的调查延续到2005年左右,后来他的相关研究汇集成了著作《雪山之书》,2012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而故事并未到此结束。

卡瓦格博的经历对郭净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从小就是文弱书生,在1985年之前从没正式去过野外,更谈不上产生探险的想法。从苗族村寨调查开始,我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了。”寻访雪山的过程中,他发现体弱、晕车、年纪渐长后的腰间盘突出都不会成为出行的障碍,他渐渐习惯了野外,有时还会“看不起”那些“全副武装”的登山者:“人家村民穿个解放鞋也能爬雪山。”

正是经历了这座山的调查、熟悉了野外生活,郭净在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后,反而结识了许多年轻朋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当年印数并不多的《雪山之书》产生兴趣:有的是当地藏民,有的是探险家,有的是在读硕士生,有的是公益机构参与者,有的是人文地理写作者,有的想将“梅里山难”拍摄成电影……这些回响,充分说明了卡瓦格博和“梅里山难”包含着丰富的意涵。

留待更多讲述

“梅里山难”之后,日方救援队的成员牛田一成和小林尚礼与当地村民频繁往来,但这些昔日笑脸相迎的人们忽然变得不近情理,令他们大惑不解。藏民的信仰使得他们非常忌讳触碰遗骸,经过交涉,村中才组织了人协助搬运。

对于“梅里山难”,村民们也有自己的理解。当地人个个都是说书能手,他们将登山事件讲成一个个“传奇”。永明村诗人扎西尼玛等人将山难归结为“山神发怒”:登山队进山的那几天,“卡瓦格博”到印度开会去了。等“卡瓦格博”骑马回来,见身上怎么会爬着几个小黑点?他抖了抖肩膀,登山者就被抖下去了。

郭净听着日本队员和当地人的不同叙述,感觉好像闯进了电影《罗生门》。“但真实不可能在单一的立场中得到呈现。”郭净说道,“就像《罗生门》中每个人都说了一个故事,并非某个人讲的就是真实,真实是隐藏在每个人的叙述之中的。”

郭净希望有更多人来讲述这场山难,如此,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思考会渐渐浮现。这也是郭净等人策划这套“梅里雪山山难30周年纪念文丛”的初衷。《登山物语》呈现了学者郭净的视角;而小林尚礼则在《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中呈现了登山者的视角。

2021年,郭净与山难幸存队员段建新、遇难者王建华的儿子王衎等人在昆明的塞林格咖啡馆举办了一系列放映活动。郭净播放他参与拍摄的纪录片《卡瓦格博传奇:登山物语》;段建新放映他保存的珍贵照片资料;王衎则播放他收藏的关于“梅里山难”的未公开纪录片。参与放映活动的人身份各不相同,大家共同探讨,达成理解。段建新、王衎、扎西尼玛等人也正致力于将他们的见闻汇集成册,充实进这套丛书。

远行的意义

借着对山难的研究,郭净也在书中追问自由旅行、登山探险的意义。郭净踏足过许多山野,曾独自在卡瓦格博走过牛场通往村庄的山路,也曾在虎跳峡经历过“迷途知返”……远行中,他对这个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人需要有两个空间。你既需要一个近处,也需要一个远方。”就像很多民族都有这样的传统:成人仪式时,要把年轻人带到一处秘密、险恶的环境中。当他们经历考验重新返回后,就变成了全新的自己。

“现在的问题是,大众旅行把两个空间混淆了。”郭净提到,“比如来到雪山脚下的游客,他们要住带卫生间的房子。这样就把远方充满异样的环境改造得和身边熟悉的环境一模一样了,那远行还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德钦县文联主席扎西尼玛对郭净讲过一个故事:他曾带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坐飞机,老人透过窗俯瞰大地,感慨道:“现在我从自己的脚印上飞过去了。”郭净认为,对于会写作的旅行者而言,写作就是飞行器,帮助旅行者超越现实世界,看清自己留在大地上的脚印。见习记者 陶胡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